做新年计划时,我想你看向未来十年

临近年末,人们纷纷在社交网络上开始回顾过去、开始新一年的计划。吴恩达老师在他新一期newsletter里则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:在2022年年末、2023年伊始,与其计划接下来一年的目标,不妨站在更长远的视角,将这一年视为一个开始,做跨越多年的计划。

Andrew Ng’s photo from his latest newsletter for the new year.

As we enter the new year, let’s view 2023 not as a single year, but as the first of more in which we will accomplish our long-term goals. Some results take a long time to achieve, and even though we may take actions that bring those results closer, we can do it more effectively if we envision a path rather than simply going from milestone to milestone.

人生长路漫漫,从事业到家庭生活,很多大的项目需要投入多年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够有可能实现,一季、一年的时间,我们通常可以完成一个个阶段性小目标,而如果用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待,就可以更清晰地知道我们距离最终的目的有多远:

  • 如果偏离了方向,可以及时纠正;

  • 如果目的地变得不再清晰,可以重新找回想要追求的方向;

  • 如果方向依然清晰、脚步依然稳健,那短期的得失从长远来看就不再重要。

吴恩达于我是导师、老板、领路人以及好友,我与吴老师一起并肩共事到现在已经四年时间。从吴老师身上我时时看到长期规划、终身学习的准则。对于他在新年致辞里所说的话,他一直是真心实意相信并且践行着。 对此我有两个故事可以分享。

An image created using OpenAI’s DALL-E.

机器与猫的十年

吴恩达是为数不多几个从2000年左右就开始就投身于深读神经网络的研究者之一,在那个时代这是离经叛道的行为,吴恩达在伯克利的博士导师当时形容他为一个“叛徒”。在很多年里,吴恩达外出演讲时,但凡提到神经网络的学术成果,都会被台下的教授们嗤之以鼻,认为这是空中楼阁。在那个时期,吴恩达在斯坦福孤身一人,和远在多伦多的Geoffrey Hinton一起抱团组成了一个小的研究团队,靠着加拿大政府给的资助进行着神经网络的研究,一做就是好多年的孤独寂寞。

一晃而过到了2010年,吴恩达想要寻求科技公司的资金与数据支持。那时候的谷歌拥有搜索、邮件、和YouTube,坐拥海量的数据,正是深度神经网络需要的。因此在2010年年底,吴恩达在Mountain View的一家日本餐厅约见了谷歌的创始人兼CEO拉里佩奇,靠着他出色的演讲以及对于新技术的好奇,佩奇同意让他加入谷歌,在Google X做一个深度学习项目,起名“Project Marvin”。

然而这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开始,吴恩达需要更多谷歌内部的政治资源和支持。进入谷歌后,吴恩达先后约见了搜索的负责人Amit Singhal、图像业务负责人和视频业务负责人,都一无所归。然而他没有灰心,在一次公司餐厅与Jeff Dean的“偶遇“,两人一拍即合,决定干一番大的项目。Dean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,帮助吴恩达调动了谷歌的几万台计算机,学习了YouTube上几百万个视频,最终训练神经网络自己学会识别猫,这就是后来著名的“Cat Paper”。最终Project Marvin演变成了今日的Google Brain,吴恩达也将Hinton介绍给了Dean,后来的事情就成为了历史。

Andrew Ng and the “cat”, from NYT.

AI普世化的十年

2017年吴恩达从百度离职开始自己的创业。公司起名Landing AI,吴恩达从一开始定的方向,就是将AI技术普世化,让更多的企业可以使用AI技术创造实际价值。公司起始,跟很多大企业合作,做定制化AI解决方案。这样的项目来钱快、商业效益高,但是每一单的签约时间长、每个项目都要投入定量的团队,难以形成规模。吴恩达认为这样无法服务海量的公司,与他将AI技术普世化的长期目标相悖,因此在公司成立两年后,带领公司转型,从零开始重头做一家软件公司。

在这个过程中,吴恩达时时保持着学习与迭代的习惯。作为一个CEO,他的工作涵盖了公司从技术、产品到商务、招聘等等方面。每每遇到新的问题,他都会从他的人脉里寻找到对应领域里最专业的人去请教,他会去尤其关注与自己想法不同的声音,花时间去想清楚其中的逻辑。而到了公司战略层面,他更是会彻夜不眠地思考、与团队和领导层进行大量的讨论,然后动用所有力量执行。当发现公司的战略不足以支持他的目标时,他会及时止步,带领团队寻找新的方向。

吴恩达是一个非常强调迭代速度的人。他曾经与我分享过,在一开始筹备机器学习课程的视频时,他会一段一段地录像,从回放中找到需要改进的部分。他觉得迭代的速度太慢了,于是他将视频片段的时间一点点缩短,最后缩短成了两分钟为单位来拍摄、回顾,大大提高了迭代的速度。这样的习惯他延续到了现在,在公司做产品时,他作为CEO会亲自下场去做几十个用户测试,半个小时、半个小时地去观察用户的反馈和建议,然后制定产品接下来的策略。

迄今为止,Landing AI的产品和商业模式依然还未通过市场得到证明,然而吴恩达依然对于公司保持着绝对的热情和信念。他在将AI技术普世化的道路上,坚定不移地前进、前进。

现在开始展望十年

过去一年,美股加息、科技股暴跌,曾经的神话一夜之间破灭,经济危机似乎就在眼前。对于硅谷的科技行业从业者而言,这一年所收获的不再是令人目眩的财富,而是恐慌、教训与反思,事实证明,创业并没有捷径可以走,没有作业可以抄。但对于长期主义者来说,这意味着市场上的噪音和泡沫一起被抹去,专注与耐心不再受到嘲笑,最终创造实际价值的人才会被肯定。这是一个重新回归本质的阶段。

以一年为单位来计划,谁也无法准确预测接下来12个月会如何演变,眼前的不确定性会导致迷雾重重、举步艰难。但是如果以五年、十年为周期去计划,那能够更好地跳出阶段性周期的影响,找到更有意义的目标、确定前进的方向。

  • 也许是带领团队开拓出一片新的领域

  • 也许是让无人车跑在城市的大街小巷

  • 也许是探索星空

  • 也许是推动核聚变的普及

  • 也许在迎接三体人的降临

在这个过程中,找到身边最优秀的导师寻求建议、可以将长期目标分解为小目标,通过迭代去获取反馈、经常性地反思来调整路径,可以更清晰地朝着一个方向前进,迈出坚实的步伐。

与君共勉。

最后,推荐吴老师新年致辞的原文,可以看看他是怎么讲的:Andrew Ng’s the Batch Newsletter #177.


Questions

Q: 面对这么高的不确定性,以及现在时间节点认知的局限性,你如何去制定10年这么遥远的计划呢?

A: 以十年的框架去计划,其中一个影响是,着眼于那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目标。”十年“级别的目标并不是十个“一年”级别目标的总和:“一年”级别的目标可能是完成一个项目、职位升一级、去旅游三次等等,非常具象化、可以很量化;“十年”级别的目标则会是成为一个行业数一数二的专家、让无人车跑在大街小巷、游遍全球等等。当我以十年为期限去计划一个目标时,我会更野心勃勃、更敢于打开想象力,也更谨慎地去选择,什么样的事情值得我十年的时间去努力,这一定是和自我价值非常一致的。

个人在当下时间节点想象未来十年的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,吴老师在这方面提供的建议是,寻求更资深的导师的建议,也许是对应领域里通过几十年积累浸润成为专家的人,也许是周围最聪明的那个人,也许是对于自己足够了解的朋友, 这个借助那些人长期积累的观察来帮助自己突破局限,而且通过与不同人的讨论来找到盲区和风险。吴老师特别提到,有的时候他无法理解对方的逻辑,比如为什么要投资这个国家,那他会努力地去收集信息去理解他们,而不是盲目地听从。最终的目的,是帮助自己形成自己对未来的判断。

不确定也是客观存在的,其中包括大环境的不确定性、个人发展的不确定性等等。我相信“A plan is useless, but planning is useful“这句话,长期计划的目的,如上所说,是找到值得我十年时间去努力和实现的目标,每隔一段时间我都可以审视,我的方向是否有变化,我的节奏是否过慢,大环境是否让这个目标变得更难或更容易,然后及时调整。关键是选择这样一条道路,至于最终是十年还是九年还是十五年抵达,也许并没有关系。